課程介紹
本課程並不從考古學者的立場出發,更無考古學田野實習,而是從歷史學者的立場去探討考古材料與考古學對歷史研究的價值與意義,並鼓勵修課同學參觀博物館,嘗試藉助博物館的文物展覽,重建歷史圖象。
 
唐代以前的歷史,新史料幾乎都來自於考古發掘或盜掘。宋代以後的歷史,近年也越來越重視考古發掘的史料。考古材料的運用,逐漸成為歷史學者不可或缺的研究手段。而考古材料首先應該根據考古學的方法加以研究,換言之,考古學是歷史學者應當掌握的技藝。然而考古學起源於歐洲,至今歐美考古學界仍有許多新方法與新觀念尚未充分應用在中國考古上。因此僅僅掌握中國考古材料是不夠的,我們尚須對歐美考古學的發展歷程與研究前沿有所認識,才能適當評判中國考古學的成果,並瞭解其深厚潛力。在此基礎之上,我們才能進一步探討考古學對區域史、環境史、物質文化等史學領域的巨大貢獻,思考當代史學應如何進一步引進考古學與考古材料。
 
本課程希望從考古學的概論出發,引領學生了解當代考古學的尖端研究達到何種水平(主要是歐美考古學界的成果)。然後敘述考古學被引進近現代中國的歷史,介紹當代中國考古學的現況。最後本課程將聚焦於授課教師較為熟悉的戰國秦漢考古領域,初步介紹概況後,便以個案研究的方式帶領學生研讀考古材料,培養學生直接閱讀考古報告、掌握考古材料的能力。由於授課時間有限,本學期課程的個案研究將集中於西漢初年的江蘇盱眙大雲山江都王陵,透過研讀發掘簡報、圖錄與相關研究,嘗試解讀出土文物,掌握文獻以外的史料,並思考出土文物如何補充、修正甚至改寫今人的歷史觀,反省宏大而細膩的歷史圖景如何得而生成。
 
具體評量與配分方式將視授課情況調整。
 

文物研讀作業與上臺報告(60%):修課學生須自選至少兩件文物(第一件須出土於江都王陵,介紹基本內容,並從各種角度解析其史料價值,將之放進整個江都王陵、整個西漢乃至中國史甚至全球史的脈絡去理解。介紹及解析時,除了參考相關學術論著,尚須引用《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提供的觀察角度。每件文物作業內容佔總成績20%,上台報告亦佔總成績20%,故未上臺報告者,須撰寫第三件文物作業(20%)。

 

研究論著閱讀作業(20%):修課學生自選一種與西漢江都王陵相關的現代學術論著、以及《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的一章,撰寫摘要及評析。

 

平時成績(20%):以平時上課的發言為主要給分依據
教學進度:

周次

主題

課程概述/考古學概論

中國考古學概論

秦漢考古學概論

漢代諸侯王陵考古概論

漢代南方考古概論

江蘇盱眙大雲山西漢江都王陵概論

社會是如何組織起來的?——江都王陵的建造及等級結構(社會考古學)

過去的環境是怎樣的?——以江都王陵為例(環境考古學)

他們吃什麼?——江都王陵的隨葬食品與器皿(飲食考古學)

他們如何製造和使用工具?——江都王陵隨葬品的製作(工藝考古學)

十一

他們有怎樣的交往?——江都王陵隨葬品所見的貿易與交換(經濟考古學)

十二

他們想什麼?——江都王陵所見的藝術與宗教(認知考古學)

十三

他們是誰?他們像什麼?——江都王陵的人骨特徵與DNA(生物考古學)

十四

他們自認他們是誰?別人認為他們是誰?——江都王陵的族屬(民族考古學)

十五

社會文化為何演變?——從江都王陵看西漢社會的變遷(考古學的歷史解釋)

十六

誰之過去?——江都王陵與公眾的關係(公眾考古學)

十七

過去的未來?——如何管理江都王陵(博物館學)

十八

政治考古學——江都王陵的行政區劃

十九

江都王陵的綜合歷史圖景

二十

考古學與歷史學

本課程不開放報名